邱海波 400余天坚守,不放弃每一个生命
时间 : 2021-09-28 15:11:13   

  邱海波 400余天坚守,不放弃每一个生命

  新京报:如何看待“重症八仙”这个称呼?

  邱海波:“重症八仙”能很快得到公众的认可,其实是因为我们这八个人恰恰是最后留守的专家,而留守的八个专家引起大家这么强的反响,其实是整个社会对在武汉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一个认可,对重症医学医务人员的认可。

  9月19日,邱海波又出发了。这一次,他接到了国家卫健委的调令赶往福建厦门。

  从2020年1月19日奔赴武汉参与抗疫至今,东南大学副校长、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邱海波已辗转全国15个地区,400余天坚守在抗疫一线,是“重症八仙”中出征时间最长的一位。

  焦灼的武汉抗疫,“盯”出来的经验

  2020年1月19日,邱海波接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令,以中央赴湖北指导组专家组和国家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的身份奔赴武汉,参加疫情防控和救治指导工作。不曾想,这一出门就是139天,从武汉到黑龙江再到吉林。

  “ICU医生是为重症患者而生的。重症患者在哪,我就应该在哪。”一到武汉,邱海波放下行李就扎进了抗疫“红区”,每天辗转于金银潭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等重症集中收治医院,在最凶险的ICU病房里,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

  初到武汉,是邱海波最焦虑的时期,病人基数大、缺床位、缺设备、缺医务人员、缺治疗方法。在接受采访时,他坦承,穿上防护服会束缚人的思想,动作也变得笨拙,进入ICU的那一刻也会紧张,但是当看到病人需要紧急处理时,会从内心产生很强烈的冲动想要去救治,反而顾不上害怕。

  由于病毒传染性极强,疫情发生初期,有些医护人员对床边的高感染风险操作心存顾虑,尤其是气管插管这样的高风险操作。邱海波便亲手示范为患者施行机械通气等抢救措施。他用自己的行动来示范,只要做好防护,就不会被感染。在防护服特别紧缺时,他只身一人进入ICU,直接给护士下医嘱。他也坚持要求ICU医生坚守在重症病人身边,因为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几乎所有的重症病人都是“盯”出来的。

  “如果你害怕了,别人就更害怕。我们不能在最后这个阶段功亏一篑,要有不放弃每一个生命的信心,应该冲上去。”在与疫情的较量中,邱海波强调,对重型、危重型病人的救治,一定是个体化治疗,而这种治疗要基于在床旁观察病情每个点的变化,来判断治疗是否正确。靠着这样的信念,他一次次掰开死神的手,给了患者更多生的机会。

  从定点收治医院到社区医院,再到方舱医院,在武汉的99天里,邱海波一家家医院巡查,足迹遍布数十家医院,白天带领医务人员早筛查、早发现,避免轻症发展为重症,从普通型患者中筛选重型患者,晚上在驻地揣摩研究治疗方案,进一步强化和细化治疗流程和规范,参与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并主导制定了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路径。2020年3月,邱海波“一月白头”的照片曾引发热议,但在他看来,那只是照片曝光度的问题。不过大家仍然注意到了口罩下的面容明显消瘦。

  作为“国字头”专家,邱海波和其他专家曾多次面向孙春兰副总理汇报工作。当武汉一床难求时,他建议开设重症医院,尽快增加重症医学床位,专门收治重症病人。这一建议很快被采纳,重症病人“人等床”的局面转变为“床等人”,更多重症患者得到了及时救治,成为打赢武汉战役的关键举措。

  哪儿有需要去哪儿,“无缝衔接”出征多地

  2020年6月5日从吉林回到南京一个多月后,邱海波又出发了,这一次是乌鲁木齐,此后,他去过大连、哈尔滨、营口、瑞丽等多地,直到近期南京、扬州疫情,几乎一直都在出征抗疫的路上。邱海波说,这是他的责任,因为每个地区的疫情都有不同之处,病人人群、病毒毒株会有所不同,导致了需要根据临床特征来治疗。而每一次积累的经验,对应对新发疫情都有帮助。

  今年7月20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发生疫情时,邱海波还在云南瑞丽参与应对输入型疫情。获知江苏本轮发生的疫情错综复杂后,他于7月25日回到江苏南京参与救治,又于8月初前往扬州。扬州疫情的特点是老年人多、基础疾病多,而德尔塔病毒传染性强,病情发展较快。基于此前积累的经验,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江苏工作组扬州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的邱海波再次强调,早期治疗关口一定要前移,“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尤其对高危病人早期干预的策略,是防止病人发展成重型、危重型的重要策略。”邱海波表示,作为临床医生,只有去观察每个新的变异病毒的临床特征,才可能更有效地对病人实施个体化治疗措施,总结病毒感染的特征,以便未来形成更加科学、精准的治疗策略。

  “其实每一次疫情都可以看到,我们控制的速度越来越快,防控和救治经验也越来越丰富、精准。”

  这一年多以来,邱海波更多的时间都在外奔忙,对家人的支持,他充满愧疚与感恩。去年4月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谈及从武汉直接转战黑龙江哈尔滨,邱海波曾接连说了三次“其实她挺希望我回去的”。尽管夫人在电话中落泪,但仍然说着“没关系,你去吧,没问题的”。护理专业出身的她,知道丈夫肩上的责任有多大。提及夫人的支持,他两次因哽咽不得不短暂停止采访。彼时的他或许不曾想到,这样的状况还将持续很长时间。

  “国家需求和临床需要,才是老师的科研方向和奋斗目标,彰显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崇高职业道德,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匠心探索精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助理谢剑锋如此评价邱海波。

  在抗疫一线奔忙的邱海波,不仅仅是一名临床医生,还是位“凶”名远扬的老师,他对学生、对团队的要求极高,近乎苛刻,被他训哭的学生不在少数。采访中,听到自己的“凶”名,邱海波笑了,随即又严肃地说:“既然选择了重症医学,就和病人的生命紧绑在了一起。我对学生要求高,是因为病人对重症医生的要求高。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专业,需要的是团队配合,在病人的生命链条里,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邱海波认为,ICU是一个能创造生命奇迹的地方,这需要每一位ICU医生尽100%的努力,接力为病人抓住即使只有1%的希望。他希望在5-10年里,中国能够培养出优秀的重症医学学科队伍,在国际上发挥引领作用。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程守勤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张楷欣】

标签:

相关文章

X 关闭

X 关闭